商标分类表 商标局 商评委 专利局 版权局

咨询电话:0531-67870797

当前位置: 主页 > 商评委 > 评审知识 >

商标审理标准修订解读

发布于 2020-01-06 14:35 阅读(

 2017年1月4日,修订后的《商标审查和审理标准》发布。审查和审理标准是商标局、商评委在商标审查、评审案件审理中对商标法实体确权条款的具体理解和操作指南。按照工作分工惯例,审查标准部分由商标局负责制订和修订,审理标准部分由商评委负责制订和修订。

  一、审理标准修订的主要过程

  此次审理标准的修订,持续了四年多。2012年11月,商标法第三次修订正在进行过程中,商评委即着手对审理标准进行修订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2014年5月1日,新商标法实施,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论证、收集整理相关案例等准备工作后,商评委于2015年1月正式启动审理标准的修订工作,成立了标准修订小组,并进行了内部分工。2015年3月,各条款的修改稿拟定后,商评委召开多次委务会逐条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015年12月底,商评委对外发布了征求意见函,正式征求相关人民法院、商标局、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中华商标协会、相关商标代理机构等单位、部门的意见。2016年4月至2016年11月,商评委对收集到的意见逐条进行了讨论,2016年12月,商评委按照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并形成了审理标准的最终稿。

  二、审理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审理标准的修订,主要是适应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进行的,也是评审案件审理经验总结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修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对相关确权条款作了增补、修改、删减,需要对相关法条制订、修订相应的审理标准或者删除原标准的有关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⑴新增商标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这是适应实践中制止恶意注册商标的需要,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商标法”相关规定所新增加的法条,应对其适用范围、条件等作出明确界定。⑵商标法第十三条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中对驰名商标的定义作了修改,亦进一步明确了“按需认定”这一保护原则,在审理标准的修订中,即明确体现了这些方面的要求。⑶商标法第四十九条新增加了关于商标退化为通用名称从而可以撤销的规定,审理标准增加了对该条款的解说。另外,商标法删除2001年商标法因自行转让注册商标而撤销商标的规定,新的审理标准即删除了相应部分。

  2、随着案件审理实践的发展,审理标准的部分内容与现行实践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情况,标准修订应对此有所体现。自2001年商标法第二次修订至2014年第三次修订的十三年间,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知识产权保护需要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标法相关确权条款的具体规定虽然保持不变,但通过确权实务的发展,其含义及适用条件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⑴商标法第三十二条(2001年商标法第三十一条,下同)后半段规定,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该条款在2001年商标法修改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在评审案件审理中更侧重对“一定影响”的要求,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一度更强调“不正当手段”的权重,相应地降低了对“一定影响”的要求。如何准确定位该条款从而合理确定其适用要件是实务发展的新需求。⑵关于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2001年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的规定,在旧标准下的适用仍是以会导致混淆或会产生联想为前提的。而在近几年的确权实务中,人民法院对此条款的理解逐渐向淡化方向发展,故在新标准中对此亦有所体现。⑶关于第四十四条(2001年商标法第四十一条)以“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旧标准是将其作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兜底条款看待,而人民法院确权实务中将该条款作为公序良俗条款适用,故新标准对该条款的定位和适用重新作出界定。⑷第三十二条前半段“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经过实务的发展,已经不限于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利,而且亦包括合法的在先权益。关于合法在先权益的具体内容,新标准已经明确将知名商品/服务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涵盖在其中,同时亦保留了开放性的表述,为将其他在实务中有可能得到保护的权益纳入在先权益范围保留了空间。同时 ,关于权利的在先性、姓名权、肖像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条件、著作权权属认定等具体问题上,标准也做了一定的修改。⑸在关于类似商品或服务的判断问题上,由于2014年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关于侵权判断中混淆标准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在确权案件中亦应遵循相同的判断标准。在此前提下,关于类似商品或服务的判定回归到客观标准,更加强调对商品本身物理属性的考察,使之成为案件审理中对是否导致混淆的认定因素之一。

  3、商标法修改后,相关法条需要重新确定逻辑关系。商标法应该是逻辑内在统一的有机体,部分条款调整后,条文及其理解整体上应该保持融洽、衔接,避免法条之间的冲突和调整的空白、调整范围的重合等。新增第十五条第二款后,与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三十二条后半段“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在主观目的、先使用商标等要件方面出现重合,故有必要进一步划清法条之间的界限。

  4、适应审理标准体系化、精细化要求对部分表述和文字的修改、调整。考虑到多个法条都涉及到利害关系人可以作为提出评审主张的主体,旧的标准在各相关法条分别对利害关系人进行界定,分散且重复,故此次修订标准对各条款的利害关系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抽象出共性内容,专门制订了关于利害关系人认定的标准。另外,为使标准更为科学、更具可操作性,对旧标准中的部分表述作了修正、改进。

  三、审理标准修订的基本特点

  这次修订持续时间长,准备较为充分,修订过程中注意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总结和提取近年来评审及司法实践中发展出的新思路、新做法,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审理标准的规定。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商标法修改的基本目的。商标法第三次修改的目的之一即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制止商标注册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系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标准修订,充分体现了确权领域制止不正当竞争的修法目的,如第十五条第二款、第四十四条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目的均在于制止实务中较为普遍的以商标抢注、大量囤积商标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各相关法条具体标准的确定,是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制止恶意注册为目的的。

   2、顺应确权实践发展的最新要求。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近几年来立法、司法、执法的基本方向。对已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从以混淆为基础发展到以制止减弱驰名商标显著性的反淡化,突出表现了商标权保护范围的扩张。在立法和实务中,基于商标权保护的实质在于商誉的保护这一基本理念,商标使用的地位也更加突出。故在审理标准中,结合各法条的立法目的,对在制止恶意注册、维护注册商标权利、判定商标近似等不同条款中,对商标使用的具体要求也更加科学合理。

  3、吸收相关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司法意见的合理规定。近几年,人民法院积极发挥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司法主导作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商标权保护的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并通过商标授权确权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明确导向、引领实践。关于商标近似判断的考量因素、包容性发展、共存协议、商标的被动使用、象征性使用等理念、概念的引入,对商标评审案件的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标准的修订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法院的相关意见,对其中适合确权实务需要的部分进行了吸收、借鉴。

      2017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与审理标准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上是一致的,对商标授权确权主要条款的适用要件上基本相同,由于解释的角度不同,在部分内容上存在互补性,个别具体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两个文件的发布,对于进一步明确商标授权确权案件的审理标准,统一法律适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包括商标授权确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观点、做法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中,以新标准的颁布为起点,商标授权确权的实践必将面临更丰富的发展。